“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”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。2024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 27.1%,但新成立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 9.9%。这看似矛盾的现象,实则是外资投资结构变化的体现。具体情况如下:
投资结构调整:
服务业轻资产化:全球跨国投资正转向服务化、轻资产化,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已达 70%。这类投资金额较小,但企业数量增长显著。
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:2021-2023 年连续三年引资规模超万亿元,2024 年的收缩是前期高基数后的正常调整,符合经济学规律。
企业经营策略变化:部分外资企业关闭一些传统业务门店或调整业务,但同时在其他领域或业务模式上有新的布局和增长。例如沃尔玛近年虽关闭部分大卖场,但加速布局山姆会员店,2024 年第三季度在华净销售额同比增长 17%,并在温州开设第 52 家门店。
产业升级带来的外资结构变化:
低端退出: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未能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离。
高端涌入: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投资逆势增长。汽车行业中丰田加速在华本土化研发,大众与小鹏合作打造超快充电网络;航空制造领域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 2026 年投产后,中国将成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之一;生物医药与 AI 方面,外资企业在创新药、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加大投入,2024 年医疗仪器设备行业外资增长 98.7%。
中国市场优势依然明显: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:中国近年推出多项开放举措,如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、制造业外资限制 “清零”、服务业扩大试点(如外商独资医院)等。2025 年全国外资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 “引进来” 与 “走出去” 并重的战略。
跨国企业的共识:中国供应链韧性强、技术有突破且人才储备丰富,仍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替代的枢纽;14 亿人口的消费升级需求,为外资提供长期增长空间,高盛等机构对 2025 年 A 股和消费市场前景表示乐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