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东杀入即时配送:一场“高客单价”的降维打击?
京东APP首页的“小时达”入口最近悄悄换了位置——从二级页面直接顶到首屏C位。这个看似细微的调整,揭开了电商巨头与美团、饿了么在即时配送战场短兵相接的序幕。
被挤压的生存空间
“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”的提示音,现在可能要改成“您有新的京东订单”了。
去年双十一期间,京东小时购成交额同比暴涨80%。这个数字让行业猛然惊醒:当京东把手机、电脑、化妆品放进“一小时送达”的篮子里,美团装着黄焖鸡米饭的配送箱突然显得有点轻。
“大家早就不满足只送外卖了。”某即时配送平台前运营总监直言。美团2024年财报显示,数码3C品类配送量较三年前增长470%,而餐饮占比首次跌破60%。这块原本属于京东的蛋糕,正在被即时配送玩家分食。
反向偷袭的逻辑
京东的反击带着鲜明的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色彩。
“用户点外卖时会顺手买充电宝,那买手机时为什么不能带瓶茅台?”京东零售CEO在内部会议上抛出这个反问。依托全国1500个仓库和超20万配送员,京东把家电数码的“高客单价”优势直接搬到了即时战场。
达达集团最新投放的5000台无人配送车印证了这个策略——这些能恒温保存红酒、携带贵重物品保险箱的“特种兵”,显然不是为送麻辣烫准备的。
消费者买账吗?
“上午下单新款VR眼镜,午饭时就到了。”海淀区程序员小陈展示着刚到货的设备。但他也有疑问:“配送费比外卖贵5块,急用才划算。”
这种纠结恰恰揭示了行业痛点。美团闪购客单价长期徘徊在80元左右,而京东小时购平均客单价高达380元。更高的利润空间,让京东有底气承诺“破损必赔”“准时必达”等升级服务。
“就像当年京东用自营物流打淘宝,现在是用品质服务打价格战。”电商分析师李墨认为,这可能倒逼整个行业提升服务标准。
三足鼎立还是两败俱伤?
美团迅速将无人机配送扩展到50个城市,饿了么则联合大润发推出“超市小时达”。面对围剿,京东亮出底牌:把中高端品牌专柜变成“前置仓”。
北京SKP商场里,海蓝之谜专柜已接入京东即时配送系统。“客人做完护理直接手机下单,护肤品1小时送到家。”柜姐边说边打包着刚成交的3000元订单。
这场混战没有输家?恐怕未必。第三方数据显示,即时配送市场单均履约成本同比上涨18%,而订单量增速却放缓至25%。“所有人都在赔钱赚吆喝。”投资人王磊摇头,“但没人敢先踩刹车。”
终极战场在线下
夜幕下的北京国贸商圈,三个不同颜色的配送箱正在赛跑:美团黄、饿了么蓝、京东红。它们背后是价值万亿的本地零售市场,更是线下流量入口的争夺。
“现在打开京东APP,能约美甲、叫代驾甚至找家政。”家庭主妇刘女士发现,这个曾经的“电器城”正在变得无所不能。当线下服务全部线上化,电商平台的终极形态愈发模糊。
这场配送大战或许没有终局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当京东的快递车开始和外卖电动车并驾齐驱,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剧本又被改写了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