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财政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相关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一重要决策对于我国的财政体制、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。
背景与原因
当前,我国地方财政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受经济下行、楼市低迷等因素影响,地方税收增长乏力,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,导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。 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财政支出责任,如基本民生保障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提供等,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。 据财政部数据,今年前 5 个月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 0.5%,而支出同比增长 2.4%,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 12.8%,支出同比下降 19.9%,收支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。
具体措施与意义
优化收入划分: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是一项重要举措。消费税作为我国的第三大税种,归属中央,将其征收环节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并下划地方,有利于拓展地方收入来源,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,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效应,增强地方的 “造血” 功能。 同时,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,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,以及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、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,并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等措施,有助于合理配置、扩大地方税权,调动地方积极性,逐步建立规范、稳定的地方税体系。
完善转移支付体系: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,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,提升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程度。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为目的,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,能够增强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统筹能力。通过完善转移支付体系,可以更好地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问题,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调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:适当加强中央事权、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,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,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。这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,使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更加匹配,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,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。
积极影响
促进地方经济发展:增加地方自主财力,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本地经济发展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,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例如,一些地方可以利用增加的财力改善投资环境,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落户,促进产业集聚,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从而增加就业机会,提高居民收入水平,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保障基本民生:地方自主财力的增加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民生支出,如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社会保障等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居民的需求,合理配置财政资源,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,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。特别是对于一些基层地区,增加的财力可以有效缓解 “三保” 压力,确保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稳定提供。
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: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财力和税收管理权限,能够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地方政府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适合本地的财政政策和发展战略,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,增强地方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同时,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,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和水平。
潜在挑战与应对
区域协调发展问题: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过程中,需要注意避免区域之间的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基础存在差异,如果不加以适当调节,可能会导致富者愈富、穷者愈穷的局面,影响区域协调发展。因此,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,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。
财政风险防范:地方自主财力的增加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财政风险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或政绩,过度举债或不合理地使用财政资金,导致债务风险上升。因此,需要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督和管理,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化解机制,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,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。
与其他改革的协同推进: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,需要与其他相关改革协同推进。例如,与税收制度改革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、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相互配合,形成改革合力,共同推动财政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。同时,还需要加强与金融、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,提高政策的整体效应。
财政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,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困难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、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。在实施过程中,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,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,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,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