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来源:写字楼出租平台指点网
灯光暗了,但故事没结束——这是2025年上海写字楼市场最真实的写照。有人看到核心商圈深夜零星的灯光,有人却在非传统商务区发现新的生机。数据显示,全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仍徘徊在19.6%,但撕开平均数的外衣,一场冰与火的较量正在上演。
核心商圈遇冷,谁在“拖后腿”?
站在陆家嘴招商局大厦楼下,首层的招租广告牌格外显眼。中介老张掰着手指算账:“这楼租金降到每天4元/平米,比三年前跌了30%,可空置率还是涨到15%”。类似的情况在南京西路、中山公园等老牌商圈蔓延,租金跌幅最高超过14%。就连新天地这样的黄金地段,空置率也冲上21.6%。
难道所有区域都在经历寒冬?转头看向黄浦江对岸的南外滩,答案截然不同。这里空置率仅4.5%,租金却比陆家嘴便宜20%。“免租半年!企业省下的钱够发半年工资了。”在这里办公的创业公司负责人直言。数据显示,南外滩通过长达6个月的免租期和7-9元/平米的亲民价格,吸引了上海证券、德国佩帕施等300多家企业。
逆袭者做对了什么?
前滩的故事更让人意外。这个五年前还被称作“工地”的区域,如今写字楼出租率飙到93%,年税收突破200亿。秘密藏在产业聚集里——33家跨国公司总部、上百家科创企业扎堆,连咖啡馆都成了投融资路演现场。
莘庄则打出“交通牌”。地铁上盖的写字楼里,hr小刘算了笔账:“员工通勤时间省了半小时,公司年流失率降了5%。”24.3%的空置率虽高于南外滩,却比同区位项目低出一大截。
就连老旧写字楼也没坐以待毙。虹口滨港商业中心把整层改造成联合办公空间,月租卡位卖到脱销。“年轻人要的不是格子间,是能随时头脑风暴的开放空间。”运营负责人指着满墙的涂鸦板说。
洗牌背后的生存法则
分化背后,是写字楼市场的三重洗牌:
1. 价格战升级——南外滩6个月免租期、北滨江租金腰斩,业主们甚至推出“带客户返佣金”;
2. 功能再造——徐汇滨江某项目砍掉20%办公面积改做直播间,出租率反而回升10%;
3. 产业绑定——张江写字楼与园区实验室签下“租金换股权”协议,专啃硬科技企业。
“现在不是比谁楼高,而是比谁懂企业痛点。”某外资行地产分析师总结。当60后老板还在纠结大理石前台,90后创业者已为共享会议室买单。
未来战场在哪儿?
政府手里还捏着关键牌。70%商办自持政策逼开发商做长期运营,而人工智能、会展经济的扶持政策正把企业引向五角场、徐汇西岸等新战场。有迹象显示,2025年入市的百万方新增供应中,半数带着“定制化”“低碳认证”标签。
这场分化远未结束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能活下来的写字楼,要么把价格打到地板,要么把服务送上云端。正如前滩某物业经理说的:“空置率?那是对手的问题。”
(本文信息来源于写字楼出租平台指点网整理发布,部分案例援引自上市公司公告及行业研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