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产业园招商平台指点网
外资企业为何纷纷抢滩中国产业园?答案或许藏在安徽合肥的大众汽车生产线上,或是成都中德产业园的智能制造车间里。2025年开年,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腹地,外资企业加速“落子”中国产业园,国际合作模式不断升级,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。
产业园成外资“磁极”,重大项目密集落地
“大众在合肥的投资已超400亿!”安徽国际合作产业园现场会上,这一数字引发关注。自2019年至今,安徽已建成11个国际合作产业园,涵盖德、日、韩等多国合作方向,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95个,投资总额近2000亿元。大众、大陆、采埃孚等跨国巨头在此扎根,形成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等产业集群。
这股热潮不仅限于安徽。2025年开年,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、雷克萨斯独资新厂、西门子深圳磁共振基地等重大项目接连落地。仅第八批国家重大外资项目就达15个,投资额330亿美元,覆盖东中西部多地。苏州博世新能源汽车基地、合肥大众研发中心等项目,更凸显外资向高端制造与研发领域倾斜的趋势。
国别园区”模式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深耕”
“十年前选择临港,如今看来太对了!”奥地利攀时集团工作人员感叹。这家材料巨头在临港新片区持续扩建厂房,推动半导体材料技术突破。而像攀时这样的企业,在进博会临港展区并不少见——近70家外企组团参展,6天内签约19场,氢能技术、航空材料等创新成果密集亮相。
“国别园区”成为地方吸引外资的新王牌。成都一口气推出7个国别合作园区,涵盖中法、中德、中韩等多国特色。德国企业代表考察后惊叹:“生产线效率远超预期!”意大利阿斯蒂市更与成都签署备忘录,轻工业与智能制造合作提上日程。这种“园中园”模式,既保留母国产业基因,又嫁接本地产业链,让外资企业“来了就能找到伙伴”。
从“市场换技术”到“技术共创新”
外资企业不再只是“投资者”,更成为技术合作的“同行者”。在湖北新能源汽车专场活动上,安波福三度落子武汉,采埃孚追加1.5亿欧元建安全气囊基地。湖北凭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全球第一的优势,推动外资与本地企业共建“车—能—路—云”生态圈。
类似的深度绑定遍地开花:西门子医疗在深圳建双基地,研发与生产并重;武田制药在成都设创新中心,用AI开发数字医疗方案。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直言:“外企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,中国提供场景与人才,这才是真正的共赢。”
政策加码:让外资“来了不想走”
“营商环境比优惠补贴更重要!”施耐德电气高管的话道出外企心声。2025年,中国推出新版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》,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、绿色科技等领域,同时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。国务院《稳外资行动方案》更明确支持外资参与新型工业化,从税收到用地给予全方位保障。
地方也各出奇招:广东计划办百场产业链招商会,江苏推进生物医药全链开放,湖北打造“枢纽提能”战略吸引物流巨头。就连中西部城市也通过“新春第一会”释放信号——优化服务、完善配套,让外资“落地即生根”。
未来:产业园如何成为“世界舞台”?
“临港和香港的‘姐妹园区’模式,能否复制?”进博会上,沪港人工智能联盟的成立引发遐想。这种“双城联动”模式,既帮内资企业“出海”,又为外资“入华”搭桥,甚至促成205万欧元的国产大飞机采购协议。
随着产业园从“单一生产”转向“生态构建”,外资企业的角色也在变化。正如商务部所言:“中国要的不是短期投资,而是长期伙伴。”当产业园成为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的全球交汇点,这场国际合作的故事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(本文信息来源于产业园招商平台指点网整理发布,部分案例援引自上市公司公告及行业研报)